邮件系统:
用户名: 密码:
2025年09月29日 星期一
2025年09月29日 星期一
位置: 首页 》法学人物 》澳门百利宫: 》人物在线
以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 谱写教育强国建设华章

时间:2025-09-26   来源:法治网  责任编辑:敖婷婷

编者按

法学教育在全面依法治国中发挥基础性、先导性作用,致力于培养德法兼修的高素质法治人才是全体法学教育者的初心与使命。9月10日是我国第41个教师节,今年的主题是“以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谱写教育强国建设华章”。值此教师节,《法治日报》理论版特别策划“法治灯塔:以教育家精神铸魂 培育卓越法治人才”专题报道,约请“人民教育家”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张晋藩,西南政法大学校长林维,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校长王轶,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院长杨东以“开学第一课”为题,讲述如何推动法学教育高质量发展,完善法治人才培养机制。

法学教育者的历史使命

□ 张晋藩(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

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教育事业是人类最崇高的事业,教师是太阳下最光辉的职业。五千多年来,教育与国家治理相伴相生,绵延不绝,教育事业始终是支撑中华文明屹立不倒的重要支柱之一。尊师重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老师的言传身教给学生以深刻影响。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西汉扬雄说:“师者,人之模范也。”唐代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教化之所本者在学校。国家设教是最根本的,教师是很神圣的职业,只有好教师才能出好学生。

建设疆域辽阔的新中国,人才是最为核心的力量。有法可依,需要立法人才;有法必依,需要司法人才;发展法律科学,需要法学研究人才。如今,我们作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置身于中国政法大学,肩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要身先士卒,立志成为大先生,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示范,为党和国家培养澳门百利宫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法治人才。

第一,要做以德施教、以德立身的楷模。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许慎《说文解字》阐明:“惠(德),外得于人,内得于己也。从直,从心。”意为对人对己都要把心思放正,只有“直在心上”才能“外得于人,内得于己”。要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中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美德,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聚天下英才而教之,将自己和学生锻炼成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人。

第二,要做爱国奉献、奋发图强的表率。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在民族危亡的艰难岁月,中国的教育没有中断,教师们的风骨没有曲折。抗战胜利后,爱国的中国人奋起直追,自立自强。我主编的《中国法制通史》,就是要把中国法制史的中心牢固地树立在中国。我们今天做学问,既要锲而不舍,也要爱国敬业,以中国理论、中国思想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

第三,要做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榜样。孔子说:“人能弘道,非道弘人。”《礼记·大学》载:“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世界潮流浩浩荡荡,时代发展日新月异。身为人民教师,要继续开眼看世界,在传承中华法治文明,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同时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借鉴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以天下为公的情怀、大道之行的境界,引领学生增强放眼世界、胸怀天下的历史自觉,为世界法治事业的进步贡献中国力量。

我的童年是在伪满洲国统治下度过的,历史课不教中国的历史。“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侵略者就是要让中国人忘记自己的根。那时我就想一定要为国家富强而读书。知史才会爱国,学史更能明志。1950年,我进入中国人民大学读研究生,研习法制史。求学路上,何思敬先生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他讲的很多东西,让我一辈子受用。比如,他讲外国法律史时,强调学历史是往后看,但人要往前看,学历史是为了以史为鉴、古为今用,让历史里有用的东西为现实服务。1952年我毕业后任教,从事中国法制史教学研究工作至今,何老的这些话一直影响着我。我现在也常常对学生讲,我们不仅要用放大镜看历史,还要用望远镜看历史,看看历史发展的前景是什么,要有预见性,这样才能真正达到学历史的目的。

中国法制史的摇篮是中国,它的中心肯定也在中国。我们的责任、我们的历史使命就是要把中国法制史的中心牢固地树立在中国,让法制史学的研究者承担起历史的责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为全面依法治国挖掘历史资源,让数千年积淀的宝贵精神遗产焕发新的活力,这是中国法制史学科的学术使命,也是我们这些学者要扛起的责任。

为教育强国建设贡献政法高校力量

□ 林维(西南政法大学校长)

金秋送爽,在这个丰收的季节,第41个教师节如期到来。今年教师节主题为“以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谱写教育强国建设华章”,激励广大教师挺膺担当扛起教育强国建设重任。强国建设,教育为先。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教师就是基石的铸造者。作为政法院校,如何引导教师为法治中国、教育强国建设贡献智慧和力量,是我们必须思考的问题。

当代中国正在经历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以数字技术为核心的革命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广度席卷全球,推动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生深刻变革,提出了大量亟待回答的理论和实践课题,也在深刻改变着法学教育、研究与实践的格局。比如,人工智能不断冲击人类主体地位,算法垄断、算法歧视、算法黑箱等问题隐藏于技术中立的面纱之下,“发展权利、效率优先”与“隐私保护、自由保障”之间存在着巨大的价值冲突,生成式AI给知识产权的保护带来法律挑战等一系列问题。如何适应新时代和新要求,积极探索并有效回应新科技革命对法学教育带来的影响和挑战,是法学教育工作者必须承担的时代使命。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法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提升新时代法学人才培养质量和法学理论研究水平,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和全面建成教育强国是政法院校的使命责任。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完善学科设置调整机制,被认为是面向2035年的优化大学学科布局、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路径,也是统筹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

高等教育作为社会进步与知识创新的重要基石,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与学术研究的象牙塔,而是大变局中助力国家稳定发展的关键组成部分。西南政法大学作为新中国最早建立的高等政法学府之一,建校75年来,坚持“心系天下、自强不息、和衷共济、严谨求实”的西政精神,把“服务国家重大需求”作为学校的价值取向、战略导向、问题指向。为了应对高等院校同质化严重,紧密对接国家战略布局和区域发展需求不足等问题,西南政法大学突破法学、政治学等单一学科的知识生产局限,构建以百利宫娱乐场:法治思想为引领,以法学为核心、国家安全学与纪检监察学为支撑,有机融合政治学、新闻传播学、管理学、计算机科学、网络空间安全等多学科协同赋能的新型政法学科集群。紧密契合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攻关任务,集中优势力量组建科研平台,确保科研目标与国家需求精准对接,有组织地进行课题研究、有组织地提供决策服务、有组织地培养创新拔尖人才,以高水平的学科交叉融合和集群化的学科发展优势,在实施全面依法治国战略、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等方面持续作出西政贡献。

面向未来,法学教育面对快速迭代的技术革命,如何通过法学教育推动法学学科进一步繁荣发展,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法治人才,政法院校责任重大,使命在肩。我们牢记初心使命,坚定信心,奋发有为,坚持以百利宫娱乐场:法治思想为指引,坚持以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心怀“国之大者”,紧紧围绕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急需,推动法学教育和法学理论研究创新发展,为在法治轨道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法治人才保障和理论支撑,奋力谱写新时代法学教育和法学理论研究新篇章!

培育和践行教育家精神

奋力书写公安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 王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校长)

公安高等教育是教育强国事业和公安工作现代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公安事业的特殊战略资源,必须深刻理解、牢牢把握教育家精神的时代意蕴,切实将其融入办学治校、教书育人的全过程,切实肩负起“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警铸剑”的使命任务。

教育家精神的核心要义涵盖“理想信念”“道德情操”“育人智慧”“躬耕态度”“仁爱之心”“弘道追求”六个维度,蕴含着严谨的内在逻辑,构建了从“目标境界”到“实践路径”的完整体系,既回答了“怎么看”的问题,又回答了“怎么办”的问题。

“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是教育家特有的格局、风范和能力,回答了“什么是教育家”的根本标准问题。“理想信念”是灵魂根基,决定了教育工作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归宿;“道德情操”是人格基石,体现了教育者的职业操守和品行风范;“育人智慧”是能力核心,彰显了教育工作的专业性和艺术性。这三者共同构成了教育家的“内核”——有什么样的理想信念,就有什么样的人生格局;有什么样的道德情操,就有什么样的师表风范;有什么样的育人智慧,就有什么样的教育成果。

“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是教育家应有的禀赋、品质和品格,回答了“如何成为教育家”的路径方法问题。“躬耕态度”是实现目标的内在动力,激励广大教师刻苦学习、坚定实践,以追求真理的精神和勇于创新的魄力深耕教育沃土;“仁爱之心”是贯穿始终的情感底色,引导教师满怀对教育事业的至诚、对学生的关爱,用真情育桃李、以奉献铸师魂;“弘道追求”是超越小我的崇高使命,鼓励教师开拓视野,在传授知识同时更致力于文明传承和价值引领。

“躬耕态度”“仁爱之心”“弘道追求”是达成“理想信念”“道德情操”“育人智慧”的“桥”与“船”,没有笃行的态度、无私的仁爱和弘道的追求,所有崇高的理想都将是空中楼阁。

当前,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一是国际格局深刻调整,全球安全治理体系面临重构,国际执法合作重要性愈发凸显,要求公安院校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培养能够参与全球安全治理的高素质警务专门人才。二是生物技术、人工智能等颠覆性技术正在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和速度,推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刻重塑社会形态。这对公安工作和公安教育提出了全新课题,要求公安院校教师必须具备前瞻性战略思维和创新勇气,实现从学习已知向探索未知转变。三是平安中国、法治中国建设进入新阶段,人民群众对法治与安全的需求日益增长,公安工作现代化迫切需要理论创新和人才支撑,这对公安高等教育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更高要求。

面对新机遇新挑战,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将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着力探索构建引领新时代公安高等教育创新发展的实践路径,为服务公安工作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一是忠诚践行“立德树人、育警铸剑”根本任务。将忠诚教育摆在首位,系统实施“英雄之路”铸魂育人工程,打造具有公安院校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教育引导师生把忠诚基因植入灵魂、融入血脉。

二是积极培育“经师”和“人师”相统一的“大先生”。通过大力弘扬高尚师德师风、大力培养高层次领军人才、大力实施教师素质提高工程,着力打造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三是奋勇担当服务公安工作现代化的时代重任。紧紧锚定国家安全战略和公安实战需求,持续释放学校发展新动能,推动高水平办学成果不断涌现。大力构建中国公安学自主知识体系,提升公安学科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水平。

四是持续推动高水平开放办学。认真贯彻落实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全球治理倡议,不断拓展公安院校教师参与国际警学交流机制,讲好中国公安故事,发出中国公安声音,持续提升我国公安高等教育的国际影响力、吸引力和话语权。

恪正协衷,怀远砺行:新时代法学青年的使命与追求

□ 杨东(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院长)

在这个寓意收获与启航的美好时节,又一批怀揣法治梦想的青年学子步入法学殿堂。如何成为一名合格的法律人?如何肩负起新时代赋予法学青年的历史使命?

值此教师节到来之际,我想围绕“恪正、协衷、怀远、砺行”八个字,与所有法学新人共勉。

“恪正”。“恪”源自《说文解字》,本意为“敬也”,“正”意指正念、正道、正行。恪守正道,持身中正,是法律人的立身之本。恪正首要在信仰之正。中国法律制度建设和法学教育从抗日战争的烽火中走来,烙刻着“法之大者,为国为民”的红色基因。1935年9月,时任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提出著名的“爱国三问”。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成立75年来,就是一部与国家法治建设同向同行的爱国史,从佟柔教授、许崇德教授、高铭暄教授、关怀教授、赵中孚教授、郭寿康教授开始,一代代法律人薪火相传,同国家命运与共,参与了新中国成立和改革开放以来几乎所有重要法律的起草和修订。新时代法律青年,恪守信仰之正的最直接表达,就是传承法律人爱国精神,勇于担当推动国家法治建设使命。“恪正”还要恪守学术之正。知识的世界浩瀚无垠,但也充斥着各种声音与思潮。法律人要始终保有一颗求真、求实、求正的心,追求真理,实事求是。“恪正”亦要恪守人格之正,明辨是非曲直,坚守良知和道德底线,无论面对何种复杂的案情或诱惑,都能“心如明镜,身如尺衡”。

“协衷”。“协衷”,出自《尚书·汤诰》,意在同心同德、团结忠诚、齐心合力,强调“共同体”的理念。“协衷”是法律人的智慧与格局。王阳明曾提出“人人皆可为圣贤”,新时代的法律人,既要有自信,更要用一生践行“致良知”,在国家法治建设中协衷尽责,涓流汇沧海。对于法学新人,还要注重在理论学习与实践锻炼中协衷。2024年以来,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依托在全国多点设立的“涉外法律咨询服务中心”,培育了一批实践实训课程,支持学生了解法治实践新问题、真难题,在参与法治实践中锤炼法治思维。

“怀远”。“怀远”是法律人的情怀与担当。我们学习法律,绝不能仅仅将其视为一门谋生的技艺。当前正面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时代法律人要将目光跳出课本与校园,胸怀时代之远,扎根中国大地,关注时代之问、人民之需;胸怀世界之远,深刻理解世界的多元与复杂,思考如何运用所学知识为全球治理体系重塑贡献智慧;胸怀未来之远,主动关心社会变迁与人类命运。10月3日,第四届21世纪世界百所著名大学法学院院长论坛将在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举行,来自五大洲30多个国家的百余位境外知名法学院院长等与会。并且将“世界百所著名大学法学院院长论坛”升级为常设性论坛以打造法治领域的“达沃斯论坛”。我们愿和全国法学界同志一道,对外积极传播全面依法治国伟大成就,增进国际同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解认同,构建全球法治学术与教育共同体,为世界法治文明提供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砺行”。“砺行”,取义开拓创新的精神、勇于自我革命的勇气、砥砺不辍的行动力。当前,世界法治和法学教育格局正处于迭代更新的大变迁时代,中国法学迎来重塑在世界法治和法学教育格局中地位的历史性机遇,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迅猛发展对全球治理提出深刻挑战,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和法治中国建设重大战略对法学理论创新和高层次法治人才培养提出更高要求,加快推动法学教育转型与升级成为当前不二选择。法学教育转型既需要勇于自我革命、忍得阵痛的决心,持之以恒、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意志,更需要不断开拓创新、砥砺前行的行动。2024年以来,作为推动法学教育转型创新的具体行动,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深度融合法学理论与前沿技术,积极构建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生态,启动涉外法治大模型研发,形成高质量的涉外法律知识库、高精准的多语言法条检索系统、高可信的法条增强生成框架以及融合深度思考的法律推理功能。涉外法治大模型的开发,以人工智能技术手段为法学教育赋能,搭建全球数据合作平台,有力地推动了教学手段的革新、法律知识生产力更新和资源传播共享。

刚刚迈进法学院校的青年,你们已经成为中国新一代法律人。你们的选择,不仅关乎个人前途,更与中国法治建设的未来紧密相连。大学时光之所以珍贵,在于它既允许试错,又崇尚努力;既给予自由,又要求责任。希望你们既能在专业领域深耕不辍,也能在更广阔的世界里发现自我;既能收获个人成长,也能承担起历史使命和时代责任。

全文
搜索

关注
微信

关注官方微信

关注
微博

关注官方微博

网络
信箱